我們必然要懂得這一層層的分際,應用語言才不會有流弊。也就是說:一切概念分析都要適可而止,辯白到不該辯白時就要終止言說,保存道的實存餘地。但這種不時警覺以善用語言的立場,只有深深明白「言與道詭譎相即」的聖人材做得到;至於一般略有常識的人,總是炫耀自己的常識,無限延申它的詮釋局限,乃至相互辯論,危險整體實存的道某人生而不自知,是多麼可嘆啊!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翻譯六合以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年齡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曰:何也?聖人懷之,眾人辯以相示也。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齊物論〉第七段)
莊子在上一段盛論活用概念說話(對分析適可而止),好讓說話表現出指導道之存在的功能,而獲致言與道詭譎相即以後,在接下來的這一段,遂對說話概念從分化到非分化、從指涉到指導的分歧功能,作出一串階段性的釐清。
莊子說:就道的整體實存而言,原本是渾然為一,不成闡發的(未始有封);而說話的使用,也都是即當下生活情境的有時一事一物去活用,當幾而發,過而不留,既指涉了當下的事物,也同時指導了事物所依的道,而並非將活躍潑的生活釘死在定型的概念系統之中(言未始有常)。都是因為人心對說話概念的執著,才釀成用概念替代了道,用精密分析而定型不變的模式化秩序替換了不行闡明卻活動無方的生涯(為是而有畛也,「畛」和「封」都是分界的意思)。於是出現了各種因順習慣而定型的生涯模式,如農業社會、工商業社會,孔教糊口、基督教糊口,大師庭佈局、小家庭佈局,社會主義與本錢主義等等翻譯(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翻譯其實莊子是隨意舉一對對闡發性的概念為例,紛歧定恰好八德,要繼續舉下去也行。)
其實這種種區分也不是弗成以,重要在適可而止。例如說:在華頓翻譯公司們常識局限以外的世界,華頓翻譯公司們應該懂原則性肯定有那麼一個世界存在,但對它完全沒有任何認知性的描述(六合之外,聖人存而非論。「六合」是閣下前後上下六偏向,亦即指三度空間)翻譯至於在我們常識領域之內的世界(六合以內),亦即所謂天然世界,我們有資格對它作客觀的認知、照實的紀錄,卻不該該擅發主觀的好惡意見(聖人論而不議,此即價值中立、不涉主觀感情的科學認知勾當)。至於由人設計安排創作的世界,即所謂人文社會(年齡經世,先王之志),人才有資曆發表定見,但也應該尊敬其他人的定見,各尊所聞,彼此分享溝通,而不該該據己之意,強加諸人(聖人議而不辯)翻譯
本文出自: http://mypaper.pchome.com.tw/wlyeh01/post/1338899862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華頓翻譯公司02-7726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