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貶低本土說話以推行「國語政策」的行為是以往政黨採用的手段。這說話政策致使台灣的本土說話變成現在的弱勢語言,流失水平愈來愈嚴重,從多說話共存的社會釀成華語為主。在日治或之前,華語還沒大範圍進入台灣時,不管什麼階層,大部份人利用台語的情形下,台灣的科學、文學、醫學或是數學等科目都是以台語進行計議翻譯到如今,黉舍也不知不覺釀成純華語講授,連筆者在大學裡利用台語呈文也會被質疑「為何明明用華語可以來報告的,卻要使用全台語來報告呢?」翻譯筆者在公共場所利用本土說話不但沒被激勸,反而會遭到在地人的白眼。其其實地人是不是應當反思為何台灣社會泛起一群保育本土語言的人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這群人不甘心台灣落空本身的文化特點,更希望透過公開使用去叫醒台灣人的保育弱勢說話的意識。
語言原本就一個民族配合具有的,不是特別屬於社會中某一階層的翻譯最近有人跟筆者說「中產常識份子不行能跟你講台語」,筆者感覺這句話很不合理,有矮化本土說話和輕視其利用者的意思。本土語言從不是屬於社會經濟地位較對低的人的說話,台灣總統、縣市長或傳授等有社會影響力和高社經地位的人物也是會講本土說話的人物,把本土說話定位為草根階層的語言,實屬不妥當。
「本土」曆來不是低俗或沒水準的代名詞,它反而是代表台灣在地文化的象徵。利用本土語言是容身於本土,能讓國際社會看見台灣的文化特點。說話能用來辨別族群,但在台灣,說話卻被操作來區分社會階級,這種思惟其實對弱勢說話利用者不合理翻譯究竟,利用華語的人也紛歧定有希奇高的社經地位。這也反映著無論什麼語言,其實說話在素質上並沒有凹凸優劣之分。
本篇文章引用自此: https://tw.news.yahoo.com/-130027439.html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華頓翻譯公司02-77260932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